菜鸟学厨
菜鸟学厨

您现在的位置: 菜鸟学厨介绍_菜鸟学厨级别 > 菜鸟学厨排行 > 六神类方解伤寒第十一课

六神类方解伤寒第十一课

发布时间:2021-11-16 16:51:52   点击数:
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283860.html

大家晚上好,又到我们一起学习的时间了今天我们把剩下的五个方剂一起学完

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栀子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干姜汤

1当归四逆汤当归(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炙,二两)通草(二两)大枣(擘,二十五枚)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汉传经方解析法三才解析法阳性药:桂枝、当归、细辛平性药:炙甘草、大枣阴性药:赤芍、通草

四象解析法君:桂枝(温辛甘滋)臣:当归(温辛)细辛(大温辛)佐:甘草(平甘滋)大枣(平甘滋)使:赤芍(凉酸苦)通草(凉辛苦)

从三才四象解析法中可以看出,温性药有3味,共9两;凉性药有2味,只有5两;温性药明显多于凉性药,因此这个方是阳旦汤类方。君药为桂枝,臣药为当归和细辛,佐药为甘草和大枣,使药为芍药和通草。对治以凉滞证为主,夹杂烦温证,凉温证并见五证中的“阴痞证”,六纲归为厥阴病。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药症:君药:桂枝温辛甘滋刘志杰:治伤寒中风。《神农本草经》: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这味药大家应该非常熟悉了桂枝辛温,能温散外感风寒湿邪以及凉性气滞能解决头身痛,上气咳逆,心下结气,喉痹吐吸,关节不利以及寒凉性虚劳不足等症。臣药:细辛大温辛《神农本草经》: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细辛,辛主发散,温能散寒,化水饮,通血脉能够“通百节,利九窍”,除四逆,治疗“手足厥寒”正对症。当归温辛甘《神农本草经》:主欬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创。煮饮之。当归,温能治疗凉滞证,辛能发散诸邪,祛风寒湿、散气滞、血瘀、痰饮治疗咳嗽,更能治疗寒凉性的皮肤病和疮疡,以及妇科病长期月经不调,不孕等。佐药:佐药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甘草和大枣炙甘草平甘滋《神农本草经》: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大枣平甘滋《神农本草经》: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甘草和大枣都能滋养胃气、补津液。使药:通草凉辛苦《神农本草经》: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这里的通草,再重点强调一下,不是现在的通草经常有些人用现在的通草来催乳,其实搞错了,应该是川木通通乳,这个在恩师的著作中已解释清楚。这里的通草是指川木通,不是关木通关木通有马兜铃酸肾毒性,毒性较大,临床我们都是敬而远之。木通,性凉,主治烦证,辛能发散,苦主涌泻,能“通利九窍血脉关节”,协助治疗四逆。芍药凉酸苦《神农本草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芍药,性凉,对治夹杂的烦温证。芍药尤能通大小便,有“小大黄”之称,泻而不虚人,对于虚劳体弱者,较为合适,虚寒证明显者则谨慎使用。芍药清热、利尿、通便,对温热性的血瘀痰饮等导致的疼痛、腹痛,都有较好的疗效因此,能对治烦温证为主的血瘀、痰饮、食积结聚等病理产物。当归四逆汤,是桂枝汤去生姜,加当归细辛为臣,川木通为使当归的性味类似桂枝,可增强君药桂枝解表补虚的力量,同时入血分,滋养津血细辛比生姜温通的力度更大,能够通百节,利九窍,除四逆,因此本方以细辛代生姜木通性凉,主治烦证,“通利九窍血脉关节”。因此可知,这个方子在治疗桂枝汤证的基础上,还能温通四肢百骸的血脉,能够解决条文中说的“手足厥寒,脉细欲绝”的问题。“手足厥寒”,是身体末端动静脉循环不好,发生手足冷、糖尿病足、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冻疮、雷诺氏病等等,都可以考虑此方治疗。其他适应症拓展,大家根据三才四象六纲五证药症去感悟。

2当归(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通草(二两)桂枝(三两)细辛(三两)生姜(切,半斤)吴茱萸(二升)大枣(擘,二十五枚)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一方,酒水各四升)

汉传经方解析法三才解析法阳性药:吴茱萸生姜细辛桂枝当归平性药:甘草大枣阴性药:木通芍药四象解析法君药:吴茱萸(热苦辛)2升臣药:生姜(温辛)8细辛(温辛)3桂枝(温辛甘滋)3当归(温辛甘滋)3佐药:甘草(平甘滋)2大枣(平甘滋)12枚使药:木通(凉辛苦)2芍药(凉酸苦)3

这个方是在当归四逆汤的基础上加吴茱萸、生姜。从上面的汉传经方解析法可以看出,温热药明显多于寒凉药,故为阳旦类方。吴茱萸是大热的药,用量又大,故当之无愧为君药。臣药为生姜、细辛、桂枝和当归,佐药为甘草和大枣,使药为芍药和木通。对治以寒饮凉滞证为主,夹杂烦温证,寒温证并见五证中的“阴痞证”,六纲归为厥阴病。我们重点看一下吴茱萸的药症:吴茱萸热苦辛《神农》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这味药在神农本草经记录是温药,别录是大热,恩师说它是我们经方中继附子、干姜又一大温里药。那么在药物的寒热温凉归类上,它应是属于热药,居于北方玄武之地。北方属水,病则为寒饮结聚,要用热性药对治才行。吴茱萸的药性是辛苦、大热,辛主发散,苦能涌泻,大温大热之药外能祛风寒湿痹,治疗风湿痹症各种关节疼痛,皮肤病等;内能温里祛寒化水饮,温能通血脉,寒、饮一去,气血一通,当然疼痛自止,故能治寒饮上逆的呕逆、头痛等。尤其是寒滞头部经脉而顽固头痛、偏头痛等,用它,疗效奇佳。妇科少腹痛,腹部凉,痛经,经期头痛等用吴茱萸治疗效果也非常好。吴茱萸味很苦,可用大枣矫正苦味但是,大家注意,凡是中焦虚寒,消化功能极弱者,大枣也不能多用的病人吃了会痞胀另外,里寒不盛,不用吴茱萸。平时我也喜欢让病人加黄酒第一个原因它能去苦味,味道就没那么难喝,第二还能加强温通活血的功效生姜,温,辛,作为吴茱萸的辅助臣药,能去内外水饮,止咳逆呕吐,止下利。在恩师的《伤寒类编补遗师承课堂实录》中条文: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既是内有久寒(久寒的意思不但得病时间久,而且程度严重),那么表的寒凉之邪难免也更重,因此加吴茱萸温里寒,加生姜驱表寒里寒重导致呕逆的话,吴茱萸加生姜也能治疗经云:“温可祛寒”。代表方剂是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祛寒的力度更大,内外寒邪都温了。

接下来讲栀子豉汤类方,三个小方栀子豉汤栀子(擘,十四个)香豉(绵裹,四合)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汉传经方解析法三才解析法阳性药:香豉平性药:无阴性药:栀子四象解析法君药:香豉(温辛微咸酸甘滋)3臣药:无佐药:无使药:栀子(微寒微酸苦)2

栀子豉汤,是治疗心烦郁怒而失眠的千古名方它的病机是寒热错杂,寒热近乎均等。恩师说用它对治热多寒少的心烦也行,对治寒多热少的心烦也行,都会显效。按药症主治,豆豉更符合君药的确定条件。君药:豆豉温辛微咸酸甘滋《别录》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又杀六畜胎子诸毒。恩师根据其发酵及临床,这个药定性为偏温这个药,外能解表,治疗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内能降逆除烦,更能调理胃肠,治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使药:栀子微寒微酸苦《神农本草经》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皰皶鼻,白癞赤癞疮疡。栀子性寒,清内外上下之热,止烦这两味药,寒热近乎均等。在这种“模棱两可”的实际情况下,恩师还给了一个法则:“阴阳平而不和,寒热近乎均等。或有寒热,或无寒热”、“法当护其阳,决其邪,病乃治。此当属厥阴病也”,我们将其归属为“属厥阴病”。这个方专治寒热夹杂的身体虚弱乏力而表现出的心烦懊憹,或者胸中结痛,尤其是阵发性的胸中窒息性疼痛以及身热、头汗、心烦,易怒,辗转反侧而失眠,饥不欲食等。这些症状,看似热证明显,以手按按心下,不满硬,而是虚软这说明,还没有形成里实证,还处于中气不足状态当中。从药症上来看,这个方子,还可以治疗很多病,尤其是一些寒热夹杂的皮肤病、哮喘、胃肠不适等,大家平时临床可以去实践体会。如果在这个方的基础上一味生姜,就有下面的这个方

栀子生姜鼓汤栀子(擘,十四个)生姜(五两)香豉(绵裹,四合)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汉传经方解析法三才解析法阳性药:生姜香豉平性药:无阴性药:栀子四象解析法君药:生姜(温辛)5臣药:香豉(温辛微咸酸甘滋)3佐药:无使药:栀子(微寒微酸苦)2

从汉传经方解析法可以看出此方为热多寒少之方,治疗寒多热少的厥阴病,五证为阴痞证。我们看一下在恩师的《伤寒类编补遗师承课堂实录》关于它的相关条文:、脉经: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剧者,反复颠倒,心下懊,属栀子汤,若少气,栀子甘草汤;若呕,栀子生姜汤;若腹满者,栀子厚朴汤。“若呕,栀子生姜汤”,如果病人在栀子鼓汤上面的症状上,同时出现呕吐,患者以呕吐为所苦,这是里面的水饮上逆了,加个生姜,去止呕降逆。生姜这味药主治我们前面反复讲解了,大家应该很清楚了,不过还是把药症给再贴上来吧:生姜,大温辛。《神农本草经》: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姜辛而大温,能解决凉滞证及轻度的寒饮证导致的气滞、血瘀、痰饮等病理产物治疗凉滞证或轻度寒饮证的胸满咳逆上气,温中下气、止呕止利、止血,还能祛风湿痹、通鼻塞、止头痛在讲泻心汤类方的时候,我们说干姜“热”而生姜“大温”,干姜热力比生姜大;生姜偏于发散表邪而降逆,干姜偏于温里而守中。如果患者太阴虚寒水饮更重,下利腹痛明显,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把生姜换成干姜加强温里的效果。这就又有了下面的栀子干姜汤:

栀子干姜汤栀子(擘,十四个)干姜(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汉传经方解析法三才解析法阳性药:干姜平性药:无阴性药:栀子四象解析法君药:干姜(温辛)2臣药:无佐药:无使药:栀子(微寒微酸苦)2

我们看一下恩师《伤寒类编补遗师承课堂实录》里的条文及解释::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宋80)太阳伤寒,大概有了阳明里实了,医生忘记了先解表后攻里的法则,给用了攻下法。并且用丸药,比如“备急丸”剧烈攻下,给下过头了,这时不但表邪不解,还入里了。这一大下不要紧,外邪不解,并且深入,内陷胸中,同时,大下伤了胃气了我们知道,胃气偏旺,显示阳明实热这个呢,是一味地大下,一下子阳明正气不足,就要变成阴证,有了太阴虚寒了上焦有热内陷,中下焦有虚寒水饮,水饮要上逆,和上焦的热夹杂,成为湿热,扰于胸中因为有太阴虚寒参与,热邪不是很盛,故说是“微烦”除了微烦,还会有“气上撞,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甚者则欲吐”这个“懊恼”出现这里用栀子解决这个偏上的湿热,而干姜解决下后太阴虚寒,还要解表,照顾全了师父说这个方子最好还是加上豆豉比较好栀子豉类方组方非常简单,这也是仲景给我们的加减示范由于我负责的是阳旦汤类方中一部分,栀子豉类方中其他方,比如栀子甘草汤,栀子厚朴汤等将由关老师给大家讲解这些方本身也可以加到其他方剂里合方使用,应用范围很广大家除了要把基础知识掌握牢固,今后还要多临床实践印证好了,今天我的授课任务就全部完成了,谢谢大家的聆听下周二将由刘逍老师继续为大家讲解《汉传中医免费普及课程〈六神方解伤寒〉之阳旦类方系列》,欢迎大家继续学习。

(汉传弟子曹林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igenwangguanwang.com/cnph/15655.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